潮新聞 共享聯盟?仙居 鄭夢媚
在浙江省臺州市,出海多日的船老大黃志偉駕駛著漁船返回岸邊。此次出海,他不僅收獲了豐富的漁貨,還帶回了一大袋塑料垃圾。這里面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垃圾,還有捕撈時伴隨魚蝦入網的泡沫浮球、塑料繩、塑料袋等。
【資料圖】
從20世紀50年代投入使用以來,塑料制品的產量呈現指數型增長,并且通過多種途徑排入海洋,逐漸成為數量最多、危害最大、最為持久的海洋垃圾。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也成了國際性難題,引起各方關注、探索、破局、治理。
其中,有個仙居人和他的團隊更是23年專注于此,致力于可降解塑料的研發和推廣。
在永安溪里游過泳,在橫溪小巷撒過歡,在仙居中學讀過書……季君暉靠著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闖蕩大城市,并在自己熱愛的行業里閃閃發光。
俄羅斯工程院通訊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工程與生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降解塑料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主任……從多重社會身份中,我們不難看出,季君暉無疑是降解塑料領域里最活躍的科學家之一。
對于尋常百姓而言,塑料污染屬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而另一部分如何治理污染卻距離我們很遠。它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話題,又涉及到環保、地球、子孫后代這種宏大主題。每個人都可以從某一個角度發表看法,但是容易陷入思維的誤區。
作為工程和生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面對塑料污染這樣的公共事務問題,季君暉的身份決定了他要解決真問題,而不是只表達對問題的關心。“我們關注的不單純是降解塑料,而是塑料污染的治理。”
2020年,季君暉團隊拿出了廢棄塑料便捷開發利用的解決方案。這項技術對原材料要求很低,只要廢棄塑料的聚烯烴混合物含量不低于80%,其余部分可含生活垃圾、小顆粒金屬、土、小石子等,就可直接用來生產塑料制品,比如托盤、防潮隔墊等。這項技術已經在山東德州產業化應用,產品成本僅為普通塑料制品的三分之一。
另外一項研究成果是以廢棄塑料為原料的復合改性瀝青路面。與常規瀝青路面相比,聚合物改性瀝青路面性能更優異。高溫條件下軟化是瀝青材料的主要缺陷,廢舊塑料改性瀝青技術提高了其耐溫性能,軟化點可達70~80℃。
全生物降解塑料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研發和推進新降解材料的產業化過程中,季君暉主持和參加包括國家重大863計劃在內的科技項目數十項,發表論文200多篇,授權專利60多項,鑒定科技成果7項,出版專著1部,主持或參加制定ISO、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多項,并成功開發了抗菌母粒、納米PET工程塑料等國家重點新產品。
“不管身處什么時代,不管身在何方,故鄉才永遠是自己最重要的根。”和每個在外的游子一樣,季君暉對于家鄉的眷戀也是不言而喻的。
醫療器械產業是仙居的主導產業之一。一直以來,仙居都牢牢把握“創新引領、綠色跨越”主題主線,堅持高端切入、錯位發展思路,將醫療器械產業作為山區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招,以科技賦能,以創新驅動,短短幾年間,仙居醫療器械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到40多家企業,從小到大擁有了億元以上企業和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從單個企業到臺州市醫療器械產業園再到省級醫械特色小鎮培育創建,走出了“產業+資本+飛地+平臺”的創新發展之路。
北京商會牽頭召開招商座談會
“盡管身處北京,但我還是有這個心,希望能夠為家鄉未來的發展作一點貢獻。”作為一名關注、關心家鄉發展的材料化學科研工作者,季君暉希望能用自己所長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
目前,季君暉正與仙居醫械小鎮一家企業洽談關于一次性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從提出可降解理念到研發樣品再到投入生產,這注定是一段漫長的路。但因為有了鄉情加持,在季君暉看來,更多了一份勇擔重任的使命感。
對于季君暉而言,能夠用畢生所學,助力家鄉高質量發展,在家鄉變美、變富、變強的路上竭盡所能,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