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7月27日上午,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內江市東興區富溪鎮田溪口村紅旗大院內,“面貌改善攻堅隊”正在對排水渠進行最后的清理改造。“以前遇到下大雨,排水渠就會堵,污水橫流。現在清理了排水渠,還修建了畜禽棚,整個院壩干凈多了。”特意到現場“監工”的村民鄭州說。 去年12月底,內江市委八屆五次全會正式提出5年5個批次推進全市70個鎮和7個涉農街道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今年,包括東興區富溪鎮在內的16個鎮、2個街道納入首批推進名單,從鄉村民居風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等8個方面進行全面提升,目前已取得階段性工作成效。
打造“明星村” 發揮引領作用“一開始沒打算花錢去改造它。”鄭州告訴記者,自從在內江主城區安家后,自己就很少回村里住了,“車不好停,廚房廁所也破破爛爛的,住慣了城里的樓房,回來根本沒法住。” “像鄭州這樣不愿意改造的農戶還不少。”富溪鎮副鎮長吳飛一開始也很納悶,明明是政府的惠民工程,為什么會有村民不接受? 經過逐戶走訪、收集問題,吳飛了解到,村民還是有改造意愿的,主要擔心改造結果能否符合他們的期望,“說白了,就是怕花了錢和時間,又改不好。”吳飛找準了問題的關鍵。他決定,帶著溪口村的村民去參觀下壩橋村。 位于內江市中區朝陽鎮黃鶴湖畔的下壩橋村,是內江鄉村面貌改善行動開展以來第一批試點改善的村落之一。“咋個說都沒用,來看一下最有感受!”該村黨總支書記陰義文告訴記者,改善行動完成以來,該村已經接待了來自全市的40多個參觀團。 這次參觀,鄭州也去了。“看了改造前后的對比,我覺得這個錢值!”鄭州用“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來形容改造后的下壩橋村,并由此下定了改造的決心。
找準“發力點” 落實一戶一策隆昌市金鵝街道光輝村黨委書記彭良富說,居民房屋的改善,采取自己花錢、政府按比例補貼的方式進行。 改善行動開始前,該村不少農戶有廁所與豬圈“共處一室”的情況,村民改廁的意愿尤其強烈。“最簡單的改法就是建一堵隔墻,把廁所和豬圈分開,這樣農戶最低只花400多元。”彭良富說,“還可以升級馬桶,全憑自愿。” “一鎮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是內江推進改善行動的主要思路。該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在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中,按照“缺什么補什么,什么亂治什么”的原則,堅持整治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整治措施精準、改善成效精準,示范帶動,逐步推進。 此外,內江還通過建立市級部門包聯工作臺賬,18名市領導聯系指導18個鎮(街道),18個市級部門領導掛聯18個鎮(街道),市級部門共落實224名科級以上干部包聯224個村(社區),實現有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任務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內江還成立以市級部門掛聯干部、包鎮縣級領導為“雙隊長”,目標鎮(街道)黨(工)委書記為副隊長的鎮級攻堅隊;市、縣各包聯部門另增派2—5名攻堅力量,會同鎮級黨政班子成員、鎮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及工作隊員、到村任職選調生等,組成村級攻堅小分隊,強力推動農村面貌改善行動各項工作。
比拼“有感度” 完善評價標準“群眾‘有感’是靠比出來的。”彭榆欽是內江市市中區檢察院負責聯系下壩橋村的集中攻堅幫扶干部,改善行動開始以來,他一直把“讓群眾‘有感’”作為重要工作內容,“用現在和過去‘比’,把自己和別人‘比’,才能真正看到進步和差距。” 彭榆欽介紹,短短幾個月,下壩橋村就完成了土坯房拆除重建3戶、拆舊留權1戶,拆除偏雜房和廢棄棚舍12戶……“效率來自‘八比八看’。”據介紹,在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中,下壩橋村通過比黨建引領看組織過硬、比產業發展看群眾收入、比“五網”建設看基礎設施、比民居風貌看品質提升、比“六凈六順”看環境整治、比便民利民看公共服務、比群眾參與看干部作風、比鄉風文明看治理成效,切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群眾對改善后的面貌可預見、可感知。 據悉,內江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今年18個目標鎮計劃實施221個項目,其中新建201個,續建20個,總投資億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改(拆)危房、土坯房1390戶、改造廚房1898戶、改造廁所2375戶,整治偏雜房、廢棄棚舍、殘垣斷壁等1948戶。全市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涉及項目32個,已開工30個,28個水利項目已完成%,同時新建(改造)公路公里。 “我們紅旗大院的改造快完成了,我的老房子也快整修完了,再通通風,中秋節就回村里吃月餅!”鄭州高興地說。(張嘯 記者 陳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