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超強記憶可導致系列“忘不了”為特征的腦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和創傷,后應激綜合征等。創傷是指精神上的創傷,如戰爭、災害、地震、受虐待等。人們經歷或目睹了不可逃避的創傷事件,大腦很容易把這種記憶牢固地儲存下來。
那么,我們有可能主動地忘掉痛苦記憶嗎?清華大學科研人員最新發現,一種蛋白質的激活或關閉可加快遺忘或不能遺忘,即使是新學習產生的干擾遺忘也遵從這種蛋白質激活的規律。
記憶和遺忘:有趣的“對立與統一”
人類大腦是由上千億個神經細胞,通過更多數量的突觸相互連接形成的龐大神經網絡。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神經科學最突出的進展揭示了突觸的功能和結構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學習記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記憶和遺忘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假如我們有超強的記憶能力,不管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分大小都儲存為長時間記憶的話,那么我們的大腦就會被眾多無用的記憶信息所淹沒,難以形成有效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如果發生選擇性遺忘,那么人們就更加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想做什么。
痛苦記憶突破意識控制,讓人“忘不了”
然而,痛苦記憶能夠突破人們的意識控制,不管是否愿意都會闖入人們的回憶中,還會過度地泛化為對中性或安全事件的焦慮、恐懼或回避反應。大約有20%的人會易感創傷后應激綜合征,從而失去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參加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士兵患創傷后應激綜合征的患病率甚至更高。因此,揭示“忘不了”、過度泛化、下意識闖入等機制、尋找新的治療策略,消除痛苦記憶或控制它們的下意識闖入,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經濟價值。
蛋白質的激活可能會讓人忘掉痛苦記憶
早在1885年,有科學家就在自己身上做了一個實驗,他在背誦打亂了順序的多位數字后,發現剛剛學習完時能100%地正確回憶這些數字,但是在之后的24小時內大部分記憶已經不再正確,僅剩下約20%的正確記憶能夠維持到31天。隨后科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去解釋這個遺忘現象,例如記憶隨時間被動遺忘或因學習記憶干擾而遺忘。1998年,我國科學家發現動物進行新環境學習時,已經增強的海馬突觸效能變為迅速消退。心理學家認為這一發現支持了干擾遺忘假說。
清華大學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海馬是這種蛋白質表達最豐富的腦區之一,傷害性刺激或應激激素均能短暫地關閉海馬這種蛋白質的激活,也就是關閉了遺忘的分子進程,這為理解為什么痛苦記憶通常都難以遺忘提供了新證據。
工作記憶在腦高級功能中起關鍵作用
神經科學家還提出了工作記憶的假說,認為靈長類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在任務延遲期保持持續的活動,是工作記憶的關鍵機制。
我國科研人員研制了一種幾乎全自動的、訓練小鼠完成嗅覺工作記憶的實驗范式和設備,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活動規律,即內側前額葉神經元活動負責初期新工作記憶任務的保持,為隨后的決策提供關鍵信息。實際上,工作記憶是我們大腦高速運轉時需要的一種特殊“在線”記憶。工作記憶在其他腦高級功能中,如注意力、執行功能等也起著關鍵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工作記憶還可能監管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過程。總的來說,工作記憶是對外界信息和長時記憶進行“在線”加工和短暫保持,但容量有限需要迅速更新,在注意、思維、決策等腦高級功能中起著關鍵作用。
這些腦高級功能是人類智慧的根本基礎,若其功能紊亂會涉及諸多腦疾病,如自閉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抑郁癥等。研究這些腦高級功能的工作原理,不僅是理解大腦之謎的基本前提,也是開展治療這些腦疾病新途徑的必要基礎。(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