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金
出品 / 節點財經
對于科技領域來說,沒有自研技術的購買,其本質就是租賃。
而每年的云棲大會,都是科技領域的“自研風口”,因為其中包含著從基礎科學到尖端技術,從商業服務到新零售,從智能出行到生物醫藥,從人工智能到云計算等全方位、多維度成果。
對于云棲大會中挑大梁的阿里云來說,每年發布的自研成果,不僅創造商業價值,更創造社會價值。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勇在主題為《阿里巴巴的科技擔當與責任》的演講中指出:“經過12年的輪回,云棲大會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倍⒗镌频姆N種動作,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在這個新起點上,云計算或將成為社會的基礎生產力。
/ 01 /
阿里云
為什么要堅持“向下生長”?
先來看看阿里云在新型生產力之下的成果,在2021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布了自研的磐久、神龍4.0、龍蜥、靈杰等多款產品。
這些產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打造以云為基礎的軟、硬件技術體系,實現未來大家都上云的可能性。
具體到構成上,阿里云自研的“磐久服務器”,采用了最新型的模塊化設計,可實現計算存儲分離,包括高性能計算系列、大容量存儲系列、高性能存儲系列等,擁有風冷、液冷等不同散熱模式,服務器交付效率提升50%。而且,磐久這款云原生服務器也支持芯片級硬件加密,保證數據的安全與穩定。阿里云表示,磐久云原生服務器將會首先在阿里云內部使用,為云數據提供重要的保障。
神龍架構也演進到了第四代,并且首次搭載全球唯一的大規模RDMA加速網絡,網絡延遲整體降低80%以上。未來神龍4.0將為云原生技術大爆發提供技術支撐。
另外,阿里云還發布了龍蜥操作系統并宣布開源。其實,之前龍蜥在阿里巴巴內部打磨了十年,相比于傳統的操作系統場景,龍蜥操作系統的演進是在阿里各種大型流量和大量用戶群的場景下催生的,已經歷經過雙11大規模驗證,現在可以給云上典型用戶場景帶來40%綜合性能提升,可兼容CentOS生態,支持X86、ARM等主流芯片架構,甚至有聲音認為,龍蜥操作系統將會是又一個Linux 操作系統。
除了龍蜥操作系統的開源讓中小企業們都有機會get到阿里級別的操作場景外,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還宣布將“大數據+AI”一體化平臺“阿里靈杰”對外開放。因為在算力、算法、數據和場景深度融合的當下,曾經以“項目式交付”的AI時代已經遠去;未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阿里靈杰”主要是為企業和開發者提供 “開箱即用” 的大數據 + AI 一體化能力。
用自研代替購買,站在云端的阿里云用向下穩扎穩打的根基代替技術租賃,打造以云為基礎的軟硬件技術體系,才是在數字時代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 02 /
下一個十年的代際競爭力
阿里云如何塑造?
對于阿里云來說,未來軟硬一體化的競爭力不是平頭哥研發一個處理器、達摩院研究出一個新的理論就能達成的。從芯片、服務器,到操作系統、數據庫,再到大數據+AI一體化平臺,阿里云開始為下一個十年建立了代際競爭力。
在內部,面對下一個十年,阿里云現在形成了阿里云+平頭哥+達摩院的“三位一體”核心技術棧方向發展。
平頭哥作為阿里云產品的締造者,自成立以來,就得到達摩院和阿里云軟實力加持,將算法和硬件之間的鴻溝連起來。
短短幾年時間里,平頭哥在理論和平臺的加持下,快速推出多款創紀錄芯片類產品。2019年7月,平頭哥發布當時業界最強性能RISC-V處理器玄鐵910,邁出了平頭哥成立后的第一步,兩年后的今天,玄鐵系列處理器出貨超25億顆,擁有150余家客戶、超500個授權數,已成為國內應用規模最大的國產CPU。
對于達摩院來說,自成立起,研究范圍就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前沿陣地;并涉及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據了解,為了云網端的融合,達摩院在云棲大會上還宣布增設XR實驗室和操作系統實驗室,拓展達摩院智能計算技術領域以及交互領域的研究布局。
在外部合作層面上,阿里云智能總裁、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阿里云現在并不是單一設備封閉式帶來的壟斷參與競爭,其商業模式是讓單一設備形成最高的綜合應用效率。
例如今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在去年無影架構上推出的無影一體機,就像是張建鋒描繪出的“未來影像”。
工程師們使用“無影”一體機進行編程,因為數據都在云端,不在本地電腦存儲,不用再擔心核心代碼的泄露,就能隨時隨地使用無限算力,處理各種復雜計算需求;設計師也不用購買高昂的硬件配置,就能輕松開始手繪、渲染,可見“無影”可以支持云上大規模實例調度,支持多種硬件終端形態。
之前的十年,云計算的普及僅限于技術企業,就像馮·諾伊曼研制出的第一代計算機,從開發到應用都非常繁瑣。而云計算的下一個十年,正在向更多的非互聯網企業滲透,讓更多企業知道如何使用云、遷移云上,阿里云通過“內外聯手”,給自己畫出商業變現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 03 /
云原生之下
數字經濟的新世界
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張建鋒也首次闡釋了阿里期待構建的全新云上世界:“云產業目前處于1.0的IT替代到2.0的云原生時代,PC時代的架構未來將無法適應云計算時代。因此,一個以云為核心的新型計算體系結構正在形成。隨著云網端技術進一步融合,未來無論企業還是個人,計算將進一步向云上遷移?!?/p>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遷移上云不僅僅是從本地數據遷移到應用上,而是應用要以最適合云的方式去運行,這就是“云原生”,今年5月,阿里云也提出了云原生將會推動全云開發與實踐。
在云原生時代的基礎設施層,除了自研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外,阿里云還持續為云原生打造低碳綠色的基礎設施。
現在,“技術先進”和“綠色低碳”已成為云原生基礎建設的關鍵詞。阿里云以低碳選址、清潔能源、液冷技術等融合AI應用,加速綠色節能技術創新及迭代升級,做到“少用電、用好電、用綠電”,節點財經了解到,目前阿里云已將數據中心綜合能耗降低70%以上,為國內首家全部達到國家綠色數據中心標準的云廠商。其中,位于河源的數據中心最快明年將100%使用清潔能源,未來也將有更多阿里云超級數據中心采用清潔能源。
而在架構層,開源社區將會成為創新中心,還會催生低代碼等新的開發方式,讓云更易用。
目前基于釘釘的低代碼開發,就是一種新的開源模式,節點財經了解到,釘釘上的低代碼開發應用8個月增長了86萬。這種“大爆發”正是因為打破了應用開發的封閉環境,讓開發者從企業專業的IT人員逐步走向個人,開發成本驟降,未來,云原生帶來的低代碼開發會形成趨勢,催生大家像現在能熟練操作Office軟件一樣,用低代碼開發適應自己企業業務的產品。
最后在應用層面上,“無影”云電腦只是開端,還有元宇宙、自動駕駛等新物種,將會從云原生中萌發。
前文提到的達摩院新成立的XR實驗室,已經制定了農業采摘機器人案例,比如可以通過對果園、果樹三維建模,構建出整個果園的高精度三維模型,然后在虛擬世界中設定好采摘機器人的運動規劃方案,再映射到現實中的機器人大腦中,完成機器人的自動采摘工作,降低果園管理成本。在云原生的基礎上,元宇宙也不僅僅是游戲,未來的一切在云端都可以通過肢體動作發生更多的交互,來滿足現實世界人類的需求。
現在,云計算已經滲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并且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鄉村振興、碳中和等大型國家議題中頻頻出現。
從阿里云最早期的“去 IOE”,到打造飛天,再到如今的軟硬一體、因云而生,我們可以發現,阿里云改變技術的方向,一直在靠自研來下定義,而不是跟隨他人。
所以云計算行業中有人打趣:阿里云是摸著石頭過河,其他廠商是摸著阿里云過河。
不論如何過河,現在的阿里云已經做到了連續三個季度盈利,成功“上岸”。未來,不管是全球還是國內的云市場,需求都仍處于暴漲期。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的公有云市場規模就將達到173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7%。
阿里云技術中臺為前臺業務提供框架、引擎、中間件等通用“輪子”,將會繼續支持著云上“新物種”的爆發,和云上“新世界”的誕生。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