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針對騰訊視頻制片人張某被帶走的業界傳聞,騰訊方面回應稱:近期,騰訊在反舞弊調查中發現,騰訊視頻影視項目制片人張某存在違反公司“高壓線”行為,并涉嫌違法,現已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目前警方已經對此立案調查。與此同時,騰訊否認了網傳涉及陰陽合同等說法,稱“系以訛傳訛”。在今年第三季度,騰訊公司在反舞弊調查中共處理59人。
不只是騰訊,近年來整個互聯網領域都掀起了反腐風暴。有統計數據顯示,僅2019年前7個月,便有8家互聯網公司爆出110余起反腐案件,涉及220余人,案件數量和涉事人數均為2015年的11倍以上。
互聯網領域何以掀起反腐風暴?首先,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少企業獲得了很高的營收和市場份額,騰訊等頭部互聯網企業營收動輒上千億。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體量不斷增加,互聯網企業上下游合作方對其業務發展依賴程度加深,企業內部掌握相關資源的人士也就具備了業務合作的話語權,這使得部分合作伙伴主動或被迫要通過向此類人士輸送利益的方式獲得回報。
同時,由于互聯網企業發展過快,沒有形成與企業規模同步的內部管理機制,使得日常管理漏洞較多。也因此,一旦互聯網企業相關崗位人士自控能力不足,就容易在利益誘惑面前把持不住,為了追求利益而不惜以身試法。
這幾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持續加大反腐力度,總體而言查出涉腐人數不少、但治本成效不彰。企業每次集體查出的涉腐人數數量越多,越暴露出內部管理機制的漏洞不少。
互聯網企業內部員工涉腐現象的存在,一方面會給企業自身帶來慘痛損失。雖然從比例上看,被查出的涉腐人員在員工總數占比中仍屬于少數,但由于這些人員往往身處管理層或者關鍵崗位,一旦涉腐就會造成企業大量資金資源損失。大疆就曾坦承,2018年由于供應鏈貪腐造成平均采購價格超過合理水平20%以上,保守估計造成超過10億元人民幣損失。這一數字是2017年所有年終福利的2倍以上。由此可見員工貪腐對企業的危害程度。
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貪腐現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還會對社會經濟帶來種種負面影響。由于互聯網經濟產業鏈廣泛,可謂牽一發動全身,所造成的橫向影響也不可估量。比如,電商領域的供貨商、商家被迫向電商企業員工行賄,就等于增加了生產和銷售成本,這部分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造成消費者權益損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失控的貪腐現象將導致更多互聯網企業員工有樣學樣,互聯網企業合作伙伴習慣用行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捷徑”,最終會形成反向示范效應,導致社會交易成本高企。
因此,互聯網反腐風暴之外還需構建長治機制。這需要互聯網企業完善內控機制,包括為員工舉報提供便捷渠道,有獎激勵更多“吹哨人”出現;通過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加大對企業業務和財務的審核力度,及早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會同司法機關定期展開法律教育,讓員工充分意識到貪腐所要付出的代價,形成預防高壓線。
被稱為新經濟的互聯網企業,不僅要貢獻更多經濟創新價值,也要在推動社會規范化發展、市場法治化建設上提供探索樣本,如此能為企業長遠發展和互聯網良性生態建設提供保障,這就是互聯網反腐的意義所在。
文/財經評論員遠山 編輯 孫曉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