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直播帶貨是不是好的營銷模式?這沒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對護膚和美妝類商品很好,卻未必是家電品營銷的好手段。
商繁||撰文
26日,家電魂公眾號發了一篇《李佳琦、薇婭這樣的頭部帶貨手對家電銷售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的文章,有人就在后臺留言發問,為什么家電企業對直播帶貨興趣不大,為何頭部直播帶貨的像薇婭、李佳琪們也不愿為大家電品帶貨?
這些問題卻是家電行業以及直播帶貨者們所關心。畢竟,看到別的行業,別的商品,在直播帶貨下,輕松就有近200億的收入。對此,為銷售增長發愁的家電廠商們怎么不眼熱呢?能夠借用豈不美哉!
但現實是,直播帶貨家電企業在疫情爆發以來,一直都有嘗試和探索。有些家電企業為參與直播帶貨,對現有方式進行了改良,讓品牌的當家人自己帶貨,甚至把批發業務搬到直播帶貨中。最終效果并不理想,家電業直播帶貨也就悄無聲息了。
問題是,今年雙11直播帶貨再次開啟,李佳琦的單日106.5億和薇婭的單日82.5億的成交額令業界振奮。有人又按奈不住,鼓吹家電企業再次借鑒直播帶貨形式,以打破家電營銷低迷的困境。這種想法不錯,但效果如何?就不敢肯定。
家電魂以為,近年以來,傳統家電品進入存量發展時期,營銷趨于平淡是不爭的事實。可是要說尋求營銷變革突破沒錯,但絕不能病急亂投醫,拿家電品并不適合的營銷方式來紓困。道理非常簡單,并不難理解:
第一,從直播帶貨的商品來看,適宜的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單品價值低,用戶購買沒有掏錢下決心的負擔;二是性價比高,與平時有較大的價差,容易聚集哄搶的效果;三是產品的毛利要高,直播時的價低也能保證供貨商不虧損。這些特征,在像護膚和美妝類可以滿足這些特征,而家電品幾乎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毛利來滿足。
第二,從直播大V們來說,他們喜歡帶那些價值低,容易成交的產品。像護膚和美妝類就是這樣的商品,消費對象又是年輕人,容易產生沖動型消費,一忽悠就可以成交;而家電品一般的價值比較大,消費群體又不是集中在年輕群體,購買需要有一定的體驗感,這在直播中是不容易做得到的。而且,家電品直播帶貨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誰帶貨誰翻車,還有那個直播大V甘愿冒這樣的風險呢?帶貨掙不到錢是小事,壞了口碑才是大事!
第三,從家電品的供貨商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電品的毛利比較低,像海爾、格力、美的這樣經營管理比較好白馬股企業,現在的毛利也不到30%,一般家電企業的毛利連20%都難得有。而直播一場的坑位費就得好幾十萬,甚至超過百萬。把毛利全部搭上也未必夠坑位費,結果就是賣一個虧一個。以一般家電品的毛利是不支持直播帶貨的。況且除了坑位費,還有其他的費用,顯然以家電品毛利是無法支撐的。一些廠家嘗試網紅領導來帶貨,以為可以省一些七七八八的費用,但一場直播下來算賬,肯定是虧本的。廠家只能是自我安慰,就當成打了一次直播廣告來自嘲。
所以說,直播帶貨再次火爆,但與家電廠商無緣,只能是看看熱鬧而已。如果說有什么家電可以參與直播帶貨,一是不超過百元的新興電子產品,新興產品市場上少有,價格不透明可以參與;二是像石頭科技,毛利在50%以上的產品,是否可以考慮參與,但其價格偏高,也未必能夠有量吸引直播大V們;三是像200元以下的類似一人用電飯鍋這樣的新興家電產,是否可以嘗試也是值得考慮一下。
傳統家電參與直播帶貨肯定不會有太好的效果。這不是家電魂臆猜,過去2年嘗試直播帶貨的真不少,實踐證明了傳統家電品不適宜直播帶貨。因此,此次雙11直播帶貨之風再次刮起,再火爆也與家電品并沒有太多緣分!
直播帶貨大V李佳琪、薇婭們救得了救不了雙11?不知道!但一定救不了家電雙11營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家電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