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的WeWork成功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3.49%,共享辦公真的能燃起熊烈的火焰嗎?
作者| 亦古月
編輯| 江湖哥
10月22日,共享辦公巨頭WeWork正式以SPAC方式登陸紐交所,股票代碼“WE”,募集資金13億美元,包括8億美元PIPE。早在2021年3月,WeWork就宣布將通過收購BowX Acquisition實現借殼上市,預計公司估值為90億美元。
據了解,2010年WeWork聯合辦公空間創立于紐約,覆蓋全球77座城市,擁有26萬+會員,主要為企業家、自由職業者、小型企業及大公司員工提供共享辦公的空間。被瞄準的“共享辦公”經濟在后疫情時代陷入停滯階段,頭部玩家們陷入“水深火熱”的階段。
坎坷的WeWork成功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3.49%,共享辦公真的能燃起熊烈的火焰嗎?
坎坷曲折,“劫”后重生
有軟銀作背書的共享辦公企業WeWork,早在2019年就已經成為獨角獸公司,估值到達470億美元,有望成為“共享辦公第一股”。好景不長,2020年疫情爆發,經歷了質疑與風波,WeWork上市之路被停滯,“共享辦公第一股”的名號拱手讓于優客工場。
2018年底WeWor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招股書。2019年8月中旬公開向SEC提交了招股書。2019年9月WeWork啟動IPO路演,而正在9月10日,WeWork估值低至150億美元。2019年前6個月營收為15.4億元,凈虧損超過9億元。
WeWork上市之路告破,在疫情爆發之時,共享辦公市場備受打擊。WeWork背后的軟銀與它“分手”,WeWork損失慘重。早在今年2月,WeWork被傳重啟上市,與一家特殊目的的收購公司進行談判,交易價值可能約為100億美元。而今,WeWork完成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BowX的合并以SPAC方式得以成功上市。
在江湖老劉看來,共享辦公是為了滿足創業型中小微企業或個人對低租金需求及跨區域、移動式辦公客戶對辦公地點的靈活性需求而出現的。共享經濟崛起之時,共享辦公之路艱難曲折。如今疫情時代,盡管WeWork艱難上市,但共享辦公依然艱難。
燒錢換血,困境難解
據悉, 2018年,諾依曼在向孫正義匯報時表示,需要70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實現締造萬億美元公司的愿景。700億龐大的數字,遠超優步、愛彼迎和阿里巴巴IPO融資之和。WeWork連年虧損盈利遙遙無期,燒錢換血勉強換來生存之路。
公開資料顯示,WeWork最大的支出是空間運營支出,大部分的支出是向房東支付租金,簽約時長達到10至15年。租賃費用會分攤在每期費用支出之中,商業模式不僅燒錢而且具有危險性,高額的租房費用就會承擔著高風險性。
共享辦公的顯著特點式靈活方便,但投資高。若遇上經濟環境低迷之時,共享辦公便岌岌可危。2020年疫情爆發,共享辦公大縮水,一度成為經濟的泡沫。
在江湖老劉看來,共享辦公的現狀無非就是“前有追兵,后有猛虎”,作為中間商,賺的就是差價。一邊要向房東支付大筆租金承擔風險,另一邊疫情未除,還要扛著被淪為經濟泡沫的“大雷”。共享辦公企業提心吊膽,難見曙光。
故事難講,寒冬已至
在疫情的影響下,企業開創出居家辦公等各種辦公方法,疫情反復,共享辦公提前進入到寒冬。盡管WeWork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功上市,但短期內,WeWork很難重回巔峰,上市以后的路更加艱難。萎縮的市場,巨額的虧損,都是要面對的難題。
當共享經濟遇上辦公,共享辦公的出路又到底在哪?“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縱觀星巴克的營業模式,點上一杯咖啡,便能坐上一上午或者一整天,在星巴克里面辦公。當星巴克變成共享的辦公空間,真正的“共享辦公”出路難尋。
在“二房東”模式暫時還無法獲得收益的情況下,相對單一的營收結構自然很難走出不斷消耗的怪圈。共享辦公仍然處在“跑馬圈地”階段,發展模式相當粗放,仍然需要“燒錢”維持經營。
在江湖老劉看來,共享辦公已經衍變為共享經濟的怪圈,寒冬已至。WeWork的上市漲幅都是曇花一現。共享辦公急需尋求新的突破口,為租客們提供創新、便捷化的服務,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共享辦公會不會成為一門好生意,顯然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江湖老劉。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