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中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物流是個實體產業,如果科技產品只是拉出來秀一秀,沒啥意義。”
“檢驗物流技術的標準不是秀概念,而是實實在在解決產業中的問題。”
“我們始終秉持菜鳥之心,更關心的是出發時的承諾兌現。”
……
在杭州西溪首座的辦公室,菜鳥CTO李強(花名:在寬),直接而犀利。
這是他出任菜鳥技術一號位以來的首次采訪,在被問及物流領域諸多“黑科技進展”時,他認為既要掌握全球最前沿的科技,有世界級的技術視野和技術能力,同時更要注重技術的落地性。
“做出能被廣泛應用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讓物流行業真正變得更好,才是我們的目標。”
“物流科技的第一性原理:場景出發解決實際問題”
物流領域,可以顯性突出技術性的場景,一直以來都集中在三無領域。
無人車、無人機,以及無人倉。
這也是物流領域玩家幾年來最樂于展示的。每個電商狂歡開始的預熱期,無人機配送的場景、無人車行駛的鏡頭,以及無人倉高速協作的“關燈工廠”樣子……都是大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李強認為,雖然距離終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些過去描繪的Demo已經走進現實。
這跟菜鳥的“成果自信”密切相關。
因為從去年開始,菜鳥和阿里達摩院共同落地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已經開始了大學校園試點,并在更多園區場景服役。
到今年雙11,無人車配送的上崗范圍會覆蓋200多所全國高校,有超過300輛車,將完成100萬規模的包裹的配送。
正是基于這樣的成果,菜鳥有底氣,認為物流行業的科技成果是重要的生產力。
實際上,菜鳥的核心思考和觀點,歸結起來,一句話:
物流科技的第一性原理是場景出發,解決實際問題。
李強以武俠比喻,解決問題可以用刀用劍,也可以用落葉枯木,用“剛剛好”的技術,最貼近業務的技術,而不是追求兵器本身,以“黑科技”程度作為標準。
這正是在菜鳥處處皆可見的價值主張。
在會議室、在工位,甚至在衛生間和其他公共場所,都能看到醒目的標語——
簡單極致,貼地疾飛。
菜鳥以此統一思想,希望科技人員們能沉下心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見山還是山,菜鳥找到了跳出內卷的方法。
“物流需要‘剛剛好’的技術”
菜鳥創辦于2013年,從一開始就為解決物流問題來。
科技標簽鮮明。
在當時,科技也好,技術也好,在物流領域并不是主流,菜鳥提出智慧物流,可以叫開風氣之先,但也屬于反常識。
當時的比拼,集中在擴張、規模和效能,甚至還無暇顧及用戶體驗,屬于典型的行業野蠻生長期。
菜鳥的誕生,目的就是用技術解決爆倉等行業頑疾,推動物流訂單的信息化和數字化變革。
這也是為什么物流快遞領域的“電子面單”、智能分單的基礎——二段碼、三段碼,會由菜鳥創造。
包括倉庫內的各種生產工具、面向用戶端的無感取件、無人物流配送的率先商用落地……都誕生于菜鳥。
甚至在看不見的“算法”領域,菜鳥還因為路徑規劃模型,為中國物流供應鏈實現了“零的突破”,斬獲運籌學“奧斯卡”之稱的Franz Edelman大獎。
但上述種種技術成果,卻不是菜鳥強調技術底色的原因,場景才是。
一方面,菜鳥技術所及,支持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物流網絡。
其中既有面向全球的物流——代表范圍廣泛;還有每年雙11的包裹流量新峰值——體現極限壓力。
另一方面,菜鳥技術所覆蓋,還要面對全球最復雜的業務形態組合。
按行業分類的國際、國內,倉配、快遞、供應鏈、快運,它的業務范圍里都有涉及。
按照菜鳥的劃分,跨境小包裹網絡、全球供應鏈網絡、鄉村共配、M2C、驛站裹裹等等復雜的組合,它都要統籌優化。
然而,在被問及8年實戰后的感悟,菜鳥給出的復盤總結,不在于技術一面,反而愈加強調場景。
特別是經歷疫情之后,他們認為很多物流問題,實際并沒有解決得很好,需要更加躬身入局,深入場景才能做好。
做一家物流產業互聯網公司,這是菜鳥的定位。既有互聯網的技術能力,也要深入物流產業的運營。
一個最新案例,成為了這種深入場景的代表性注腳。
徐福記,以糖果產品知名的快消巨頭,一度想在自己的倉儲物流環節引入應用RFID技術。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通過閱讀器與標簽之間進行非接觸式的數據通信,實現目標識別。
這不算是新穎前沿的黑科技,早在20年前沃爾瑪就在應用;也并非之前沒有落地快消領域,但主要在酒水飲料等場景,產品品類和信號穩定性都相對有保障,并且成本約束相對有限。
而徐福記,產品有糖果、有生鮮,品類眾多,狀態各異,對于信號的穩定性要求較高,之前國內各家方案達到的識別準確率,只有80%左右。
另外徐福記單一產品的價格和毛利,也就決定了RFID的應用成本,不能像酒水飲料一樣高昂…
所以如果從“黑科技”為基準的技術性出發,RFID不夠酷,也不夠前沿。
但從場景重要性出發,解決RFID挑戰,意味著倉儲供應鏈里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基礎,將迎來質的飛躍——尤其還是在成本約束的前提下。
最終,歷時2年,菜鳥技術團隊自建實驗室,于技術和成本中找到了最佳平衡,在徐福記場景中實現了RFID識別準確率99.9%的突破,創造了RFID在國內的最大規模商用。
此外,對于菜鳥來說,RFID在徐福記的案例,也是一次“剛剛好”技術、最貼近業務的技術創造質變的“菜鳥范兒”案例。
什么是“菜鳥范兒”?
菜鳥CTO總結實踐經歷后的思考是,技術為業務而生,前沿探索、實驗階段、規模化應用三者有機結合,不追求一味的“黑科技”。
換個更直觀的比喻,反對打造萬能錘子,也不要試圖到處拿著錘子找釘子…需要始終關注的是業務訴求——把釘子砸進墻去——用最適合的工具。
當然,這不光是階段性技術落地的思考,其實也是8年經歷復盤后的思考。
一切是時候了。
物流領域也好,技術產業也好,上一階段都經歷了新技術蓬勃而生的時期,使用新技術的成就感,遠遠超過了解決本質問題本身。
但現在,物流和技術都行至深水區,脫離了產業場景,那些長尾問題、藏在深處的復雜問題,就無法得到本質解決,也就會阻礙進一步的產業數字化進程。
這與菜鳥初心有悖,也是菜鳥CTO強調“告別黑科技崇拜”的原因。
而更大的范圍來看,這似乎也是技術圈里兩大思維的分水嶺時刻。
“貼地飛行是源于技術自信”
在宏觀領域,科學技術,通常被合二為一,不再區分。
但在業務落地中,特別是進入嚴格衡量——成本、性能和效果的規模化商用場景,二者就必須有所側重。
科學思維追求一步登天,用最新最前沿技術打造萬能錘子,可以敲下一切釘子。
但現實是,業務場景一方面無法等得起前沿技術100%狀態,另一方面成本也有從高到低的過程。
所以在很多領域里,科學思維的代表性玩家,往往出發得最早,展現的技術性也最強,但落地進展中又呈現出匪夷所思的反差。
最典型如自動駕駛領域,科學思維的代表性玩家Waymo,希望完全打造出一套100%技術系統再商業化落地,但現狀和進展呈現上,如今越來越不被看好,甚至很多圖靈獎得主級別的人都說,再過數十年都很難實現。
工程思維出發,卻又另一種狀態。
工程思維推進技術,追求的是循序漸進,運用戰術妥協,把難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用成熟實用的技術分而解之。
在自動駕駛領域,被與Waymo相提并論,且視為工程思維代表的,正是馬斯克治下的特斯拉。其用漸進式迭代的方式,不僅把自動駕駛技術以低成本應用到了量產車,而且可以解決的問題、滿足的場景需求,越來越引起重視。
而說回物流科技和菜鳥網絡,強調“貼地飛行”,同樣也是工程思維出發的結果。
但用李強的劃分,有另一種表述:
下半場。
他認為在上半場,傳統的物流行業對于新技術沖擊有FOMO感——錯失恐懼癥,于是在物流產業中,展現出了對互聯網、AI等技術過度強調的傾向。
表現就是唯黑科技論,遇到問題希望用最前沿的黑科技解決,為了上黑科技而上黑科技,而不再是用最適合客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某種程度上,這是技術自信不夠”,李強總結。
這位菜鳥CTO還表示,跳出“黑科技內卷”,需要技術自信——既要靠業務價值創造帶來的底氣,也需要面向未來趨勢的技術視野。
對于菜鳥而言,物流行業的科技未來,大道至簡。
李強認為有三大方面:
一是數據層面,指向萬物互聯、實時在線,低成本應用;
二是流程層面,指向供應鏈流程中的自動化,小到自動化決策,大到自動駕駛,以及相輔相成的新能源和碳中和。
三是交互層面,指向人機交互工具。
實際上,這也是對之前菜鳥眾所周知的戰略——自動化和IoT的另一種闡釋。
而且再回過頭來看,菜鳥這兩年在領域內知名的幾大產品,也都出現在戰略戰術生長線上。
徐福記案例中提到的RFID,歸屬到數據層面;小蠻驢物流機器人,歸屬到流程層;LEMO PDA、LEMO CORE等快遞員終端,歸屬在人機交互。
毫無疑問,這種業務和產品的開花結果,就是技術視野的最好檢驗。
這也是菜鳥此時此刻,再度展現“反常識”一面的核心原因。
菜鳥科技的兩次“反常識”
菜鳥的第一次反常識,發生在誕生之初。
當時物流領域經歷著電商零售領域的紅利“暴擊”,忙于生長,無暇建設。
菜鳥就出現在這樣的背景里,或者更準確說,在2012年雙11史無前例地的爆倉危機之后。
這次反常識,強調的技術性。
到現在,科技之于物流領域的重要性,跟數據之于AI的重要性一樣被重視,智慧物流已經成為常識。
于是菜鳥再次出頭,再次反常識,呼吁“技術貼地飛行,深入服務產業”。
如果沒有親歷其過程,或者不經解釋和體察,爭議就會在所難免。
但菜鳥技術方面,對潛在的“爭議”心態平和。
他們依然秉持菜鳥之心,更關心的是出發時的承諾兌現——
菜鳥能不能讓物流體驗更好一點?
李強引用阿里巴巴創始人的表述:如果有一天中國電商做好了,可能跟我們沒有關系,但如果電商沒有做好,一定是我們沒做好。
他認為在物流體驗領域,其道一以貫之。
所以在被問及雙11目標,李強表現出技術工程師理性務實的那一面,回答說:
技術助力,扎扎實實送好每一個包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量子位。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