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But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只要音樂響起,你必須起舞。”)2007年,時任花旗銀行首席執行官Chuck Prince率性說出的這句經典的金融圈名句,何嘗不是已至第十三個年頭的“雙11”的象征呢?
2021年的“雙11”在10月20日晚8點早早開啟,即便邁入“八點檔”時代,更長的預售、銷售周期一方面讓商家和消費者又愛又恨,喧囂中不斷翻新的折扣和消費體驗,“雙11”消費熱情并沒有因2021年早冬的氣溫驟降而有絲毫減緩。
“雙11”預售戰績方面,《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從京東、天貓方面獲悉,截至11月1日24點(首輪預售結束),京東平臺139個品牌下單金額破億元,其中Apple、小米、海爾等品牌下單金額突破10億元;43276家商家成交額同比增長超200%。
中國人通常將每12年定義為“一輪回”,邁過第一個“輪回”的“雙11”不再只是單純的電商促銷購物節那么簡單。“雙11”作為線上線下共振、新消費爆發的關鍵時間節點,已然可以充分反映出當前消費市場的情緒,清晰勾畫出整個中國市場電商、零售以及越來越多新業態的輪廓。
而同時作為互聯網反壟斷大年、首個摒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傳統詬病的“雙11”,在以Z世代為主流的消費群體的主導下,第十三個“雙11”更加有序而富有色彩,爭議同時并存。只不過,這依舊無法改變日新月異的消費符號與商業元素涌現,它們也將相互裹挾,共同奔赴,朝著一個個看似沒有硝煙的戰場挺進。
第十三個年頭 “雙11”如今的變與不變
用理性的數據與平臺之于客群的客觀需求對已經走過13個年頭的“雙11”進行倒推,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楊大坤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2015年及以前,平臺更多關注的是如何獲取新用戶;2016~2018年新用戶增長慢慢放緩,平臺則對如何提升客群消費更加注重;第三個階段是2019~2020年,市場出現了兩極化,有一些用戶進來,會導致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某時間段內平均每個活躍用戶為平臺創造的收入)的稀釋。
他認為,2021年是“雙11”進入第四個階段的起點,平臺和品牌應該更加關注和強調“忠誠度”。“用戶增長已經漸漸放緩,需要增加用戶的生命價值,實現可持續、可盈利的增長。”楊大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想要獲得平臺主要消費群體的長期信任甚至依賴,這讓本就“眾口難調”的“雙11”的運行變得更加復雜。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漸漸覺得“雙11”在大的方面的改變越來越少,轉而關注細微的變化,以至于只著力于細枝末節上的優化與調整。
上海財經大學電商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雙11”大的方向與改變并未出現,整體上還是圍繞著交易細節與服務體驗,在內容組合的優化等方面進行著重突出。比如,晚8點開啟預售及支付尾款,這種“大促不熬夜”的方式就是在體驗上做優,還有退款流程與方式的變化等,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作出的細節改變。
節奏的放緩也是電商分析師莊帥對今年“雙11”整體最大的感受。“大家節奏沒那么緊迫了,時間也提前了。”他說。
對于背后的原因,莊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先是近幾年各大電商平臺用戶規模的增長越來越快,在如此大的用戶基數下,大促的節奏也很難變快。此外,參與的商家也不斷變多,組織的壓力就會變得很大,特別是壓力傳導到后方的物流、供應鏈,會出現一個積累效應。
其次是同城零售和即時消費的興起,加之線下的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參與,覆蓋的品牌越來越廣泛。“很多線下實體店本身也有自己的經營節奏,區域性、全國性的實體店想要參與進來,必然需要更長的籌備時間,用來推動和融合。”莊帥補充道。
最后就是現在的促銷越來越頻繁,消費者看待促銷也會更加冷靜和理性,倒推到平臺側,節奏自然會放慢,以實現“充分大促”。
Z世代主導 “雙11”成新品牌臨界點
除了傳統品牌的促銷外,如今的“雙11”日漸成為新品牌造新、推新的重要“臨界點”。在崔麗麗看來,今年“雙11”的變化,在天貓方面,第一波預售期由李佳琦和薇婭兩大主播共同引燃消費熱情。兩大頭部主播在第一波預售期獲得的GMV已經高達200億。
意外之中的消費熱情高漲,讓新品牌們爭相將自己盡快推廣和傳播出去。“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雙11”更多通過種草的形式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特別是在原本不太擅長這樣做的主流電商平臺,這點變化更加明顯,而背后就是新品牌需要前期的引流。”崔麗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外,在崔麗麗看來,由于短視頻及直播帶貨等新渠道的涌現,特別是作為抖音電商下場參戰的第一個“雙11”,這對于更多品牌,特別是新品牌而言,今年的“雙11”將是其參與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全渠道格局下的“雙11”。
特別是在被外界稱為“互聯網反壟斷大年”的2021年,平臺經濟領域內被廣為詬病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現象漸趨消退,越來越多品牌和商家開始釋放能量,嘗試更多的玩法,進軍更多的平臺。互聯網巨頭之間那堵無形的“墻”也有倒塌之勢,因此今年“雙11”也將是反壟斷大潮后,一個更加健康的節日大促的開始。
新品牌的大量出現與新消費浪潮的井噴,也反映出主流消費群體的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莊帥認為,Z世代是移動互聯網的一代,他們擅長使用移動設備,且他們的消費習慣與需求是碎片化的,去中心化的,娛樂化的。
此外,更加追求品質商品,以及關注健康消費,也是Z世代的鮮明特征。“不再像80后,甚至70后,打個折就是狂歡。對于Z世代這樣的新消費群體而言,打折只是一個部分,還需要有趣的內容和娛樂化的方式引導,他們會在不斷變化和更加開放的各個渠道及電商平臺,展現個性鮮明的消費行為。”
崔麗麗也認同這樣的看法。她提出,如今的“雙11”需要更加關注兩個變化,一個是主流消費群體的改變,如Z世代開始主導消費浪潮,成為消費主力軍。另一個則是伴隨消費環境的變化,籠統概念下的“消費主體”也會產生結構性變化,如消費升級下,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型消費;非必要消費的增多,也需要更多專業的知識普及和消費指導,這也是為何種草開始成為各家的主流玩法的原因。
“而對于Z世代而言,他們更加需要可以與其產生共鳴的品牌、商品。在整體經濟水平和條件上,Z世代沒有后顧之憂,他們愿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以取悅自己為主。這些消費主體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的變化,共同推動著往后的‘雙11’,一年一個樣。”崔麗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