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陽
編輯/子夜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今天正是雙十一。
早在10月20日,雙十一便以預售的形式正式打響,手快的消費者,已經下過定金、付了尾款、收了包裹,而今天凌晨正是第二波預售的尾款日。
雙十一的戰線越拉越長,熱搜上過幾輪,也出現了不少負面消息。就在昨日,包括斐樂、匡威等在內的品牌旗艦店引發消費者集體投訴,因消費者付完定金發現,參加預售比現賣更貴。
黑貓投訴上關于斐樂的投訴信息
在過去的30天,關于商家先抬價后打折、滿減之后商品反而更貴、保價服務形同虛設等來自消費者的投訴,幾乎席卷了微博、B站、小紅書、黑貓投訴等平臺。而在此之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下發文件,規范促銷經營行為。
這是中國消費者第13次迎接雙十一的到來。最早11月其實屬于銷售淡季,但2009年時任淘寶商城總裁的張勇將11月11日選定為“購物狂歡節”,開始五折促銷。不久后,淘寶、京東、蘇寧易購(002024,股吧)、當當等電商平臺都開始參與雙十一混戰。
當時電商平臺為了獲取線上流量,不惜虧本促銷的現象并不鮮見。
十余年過去,流量增長放緩、行業競爭格局已定、平臺商品結構逐漸多元化……諸多因素影響下,雙十一也不得不順應時代,走向新的階段。
雙十一的戰線長至數月;從預售、定金膨脹、跨店滿減,再到通過游戲獲得紅包,玩法越來越復雜;規則越來越多,優惠卻變得越來越不明顯,許多商家趁機“割韭菜”。
部分消費者對雙十一的感受,從囤貨省錢,轉變為“不買立省百分百”。戰線太長、規則太復雜,也讓許多消費者少了耐心。對于電商平臺而言,這或許并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