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報道顯示,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在泰安、濟南、天津等地的互聯網醫院營收已接近三級醫院規模。作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重要賽道之一,數字醫療服務賽道正在進入規模化增長的新階段,基于前期基礎設施建設之上所積蓄的勢能正在得到釋放。
數字醫療所提供的嚴肅、專業醫療服務,要求實現與區域內醫療機構的互聯互通,其核心要素是打通醫保、商保支付和醫療服務能力。因此,相較于醫藥電商將“母公司”的消費電商平臺作為現成的“基礎設施”開展運營的模式,數字醫療服務則需要因地制宜鋪設“管網”,才能真正融入醫療服務體系并為用戶提供嚴肅、專業的醫療和健康維護服務。
以微醫為例,其在2018、2019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高達93.4%和71.3%;即使在2020年收入約三倍增長的情況下,這一比例依然超過了18.8%。其研發投入主要用在了支撐互聯網醫院建設運營的技術平臺,以及相應的系統構建、產品開發、系統安全保障等方面。
目前,微醫已在全國20多個城市,落地31家互聯網醫院,其中18家成為醫保定點機構,可實現醫保在線結算。通過這些獨立自主建設的數字醫療平臺和相應的技術、服務終端,為在區域互聯網醫聯體內實現全流程服務提供了支撐,一次性投入即可產生長期的可持續收益。
由“數據要素”催生的“乘數效應”正在顯現。其在泰安落地的慢病互聯網醫院,僅僅經過兩年時間的運營,年問診量就已接近90萬人次,這還不包括其他非慢病患者的日常在線問診業務。而在泰安、濟南、天津三地的區域互聯網醫院所表現出的高速增長態勢,不難窺見其旗下30余家互聯網醫院所具備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之上的互聯網醫院已不再是實體醫院服務的互聯網化外延,實已成為一個區域內醫療資源貫穿協同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醫療服務打破時空邊界,真正搭建“健康管護體系”的關鍵。
以微醫在天津的實踐為例,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7家基層醫療機構形成緊密型互聯網醫聯體,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醫保“整體打包付費”“按病種按人頭打包付費”等支付方式,根據醫療健康管理質量,落實“結余留用、超支不補”的激勵約束機制,構建起“以健康為中心”的健康責任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數據要素不僅帶來了醫療服務的效率提升,也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得醫療服務從“價差模式”走向“效差模式”。
可以看到,創新背后重金投入的基礎設施布局,是數字醫療得以閉環并具有可復制性和盈利能力的關鍵。一條“互聯網醫院+公立醫院協作+互聯網醫聯體+打通醫保支付”的創新路徑逐漸清晰。隨著數字醫療“新基建”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推進,錨定這一長坡厚雪賽道的企業必將獲得更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