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月5日),“小紅書被曝存未成年人性暗示”沖上熱搜,引發熱議。
今年9月,四川成都的小學生家長蔣先生在“小紅書”App上搜索親子樂園時發現,這個App不時給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視頻,起初蔣先生以為是平臺推薦了一些青少年用戶的體驗,但越來越多明顯泄露未成年人身體隱私的視頻被推送過來。
小學生家長:他們經常發一些在家里穿著睡衣之類的,在播一些短視頻,發到App上面去展示,我作為家長就覺得很不放心。
記者下載了“小紅書”App,注冊賬號時選擇用戶年齡為“20歲”的成年人,并選擇了“讀書”“文具手賬”等興趣板塊。
記者在幾次刷屏操作后,一些以未成年人圖片為封面的短視頻就被App推薦過來。
記者發現,視頻拍攝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機自拍時鏡頭直接對準了自己的隱私部位。
在一個短視頻中,并加注了“校服”字樣。內容是尾隨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學生,一路走過教室,最終進入了女廁所。
視頻提供的“彈幕功能”中,有人留言問“這是哪所學校的校服”,還有人要求短視頻發布者“介紹一下”。
在App頁面上,大量以未成年人為主角的短視頻中不時還夾有網絡游戲介紹的短視頻,其名稱和封面帶有極強的性暗示。
一個名為“游戲解說”的視頻賬號發布了一個游戲介紹的短視頻,直接用女性角色裸露的身體作為封面,視頻中還標注了“不穿衣服跳舞”的解說字幕。
而一些封面為衣著暴露的女性視頻和大量包含未成年人的短視頻也夾雜在一起,用戶無法選擇設置區分。
記者發現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視頻中,還有大量的用戶留言、彈幕。
在一個未成年人拍攝介紹自己正在寫作業的短視頻下方,有29條評論,其中有人留言稱“妹妹,喜歡大叔嗎?”“交個朋友”“處對象嗎”,還有人問這位未成年人的聯系方式。
審核存漏洞
用戶協議將責任推給監護人
央視記者查詢發現,“小紅書”App在其官網上表示用戶數超過了3億人。
在記者持續兩個多月的瀏覽中,發現該平臺存在泄露未成年人隱私,留言審核不嚴的亂象。
平臺究竟如何對短視頻進行管理,青少年是怎么進入平臺后發布視頻的呢?
有家長表示,在對約100個包含未成年人視頻的賬戶進行瀏覽梳理后發現,“早熟”“交友”等不適合未成年人年齡段的內容平臺的內容出現在“小紅書”App中,對平臺的審核提出了質疑。
四川成都小學生家長:我覺得這個App應該首先要審核一下這種未成年的視頻是否適合發出來,發出來之后下面有很多不堪入目的留言,孩子會不會分享他的位置,讓一些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記者將一些出現在“小紅書”平臺上的未成年人短視頻問題向“小紅書”App進行了舉報并了解相關情況。
記者:我看平臺給我推送了很多未成年人,這是怎么回事啊?
工作人員:您這邊注冊的時候會讓你選擇你喜歡的一些類別,您選擇了會根據您選擇的去進行推薦。如果您沒有選擇的話,系統會隨機推薦。
記者:比如說有一些成年人的短視頻,就穿著也比較暴露的一些女孩,還有一些秀內衣內褲的,都混在一起。
工作人員:確實抱歉了,如果說有相關內容的話,可能這邊是沒有監管到。如果看到的話,建議您可以去舉報。
記者:我舉報了以后你們才能處理是吧?
工作人員:因為有一些同一時間發布的這些“筆記”會比較多,我們這邊很多都是系統去進行審核的,有些可能是沒有審核到。
“小紅書”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短視頻數量多,造成了審核的漏洞。
而記者發現,在“小紅書”App的用戶協議中特別指出“重視青少年兒童的個人信息保護”,但在其《兒童青少年個人信息保護規則》協議中卻注明,“監護人在使用社區、曬單及其他信息發布功能時,如主動向我們提供兒童青少年的個人信息,即表示已經同意我們收集和按照本政策的內容使用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
有法律學者表示,如此的用戶協議意味著,平臺對短視頻中出現未成年人的內容默認為有監護人監護,一經發布則意味著監護人同意。
而記者在對“小紅書”平臺的工作人員進一步采訪中得到回復卻是“短視頻平臺面向未成年人開放注冊,并不需要實名注冊”。
“小紅書”App工作人員:
我們現在平臺注冊對未成年人沒有要求。目前因為沒有實名認證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有手機號、QQ、微信這些都是可以注冊的。
一邊是未成年人自己可以注冊使用拍攝并發布短視頻,另一邊在用戶協議中卻又說明,視頻默認是在監護人監護下發布。
法律學者指出,如此的做法,平臺涉嫌將責任推卸給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也造成了目前內容審核出現的問題。
小紅書回應
據南方都市報,小紅書方面回應記者時表示,報道提及的部分內容,在平臺此前的未成年專項回查中已經被處理。對于實名認證問題,平臺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用戶要求實名認證,包括新注冊用戶及發布筆記、評論用戶均需綁定個人手機號,專業認證、帶貨用戶需上傳個人身份證。
“我們深知未成年人問題無小事,需要持續提升治理能力,加大治理力度。”小紅書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平臺將啟動新一輪未成年人治理專項,提升未成年人用戶和相關內容的識別能力,并重點針對未成年短視頻內容、評論區畫風等問題展開治理。
“我們也懇請廣大用戶,通過平臺舉報渠道,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及賬號進行舉報,平臺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相關負責人表示。
短視頻平臺應嚴格履行法律規定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出臺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市場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嚴管嚴控未成年人參與網絡表演,對利用兒童模特擺出不雅姿勢等吸引流量、帶貨牟利的賬號依法予以嚴肅處理。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網民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人。
而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的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
法律學者指出,在短視頻受眾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網絡平臺應該嚴格履行法律法規規定,切實保護未成年人權益。
今年6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戶和信息加強管理,發現違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等。而對于短視頻平臺提供未成年人注冊的渠道,法律學者表示,平臺應當嚴格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對涉及未成年人內容的短視頻進行專門分類管理,不能放任其賬號與成年人賬號混雜在一起,更不應該主動推薦給陌生用戶。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四新:我們有一個原則性的要求,就是必須確保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還有他(她)因為線上而產生的線下行為的安全,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不管是什么方面的誤導性的信息,或者說誘導青少年采取不正當行為,這些平臺都有責任去避免,也都有責任去做積極的防范措施。如果平臺沒有做好防范措施,或者說沒有能力去做好,我們的處罰就要及時地跟上去。
而對于實名注冊的問題,自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實施以來,涉及互聯網社區的管理規范相繼出臺,明確了在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跟帖評論服務、群組信息服務以及公眾賬號信息服務中實行“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法律學者指出,網絡平臺忽視相關的法律法規,造成未成年人權益受損,也必將受到法律問責。
小紅書靠“種草”起家
據了解,創立8年的小紅書已先后完成5輪融資。
據易觀數據,截至2021年8月小紅書月活用戶約1.6億,同比2020年1月增長97%,日活用戶同比增長110%。
早年靠種草筆記起家,DAU(日活躍用戶數據)已跟美團接近的品牌,每次估值均以翻番的態勢上漲,資本持續加碼的背后,小紅書真正的估值邏輯是什么?
從用戶體量來看,小紅書2018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并于2020年明顯破圈泛化。大量新用戶涌入,讓內容品類泛化和數量急速擴張。資料顯示,小紅書社區內容覆蓋美妝、美食、旅行、母嬰、家居家裝等多個生活方式領域,2020年,小紅書用戶全年筆記發布數同比增長超150%。其中,體育賽事方面內容同比增長率超過1100%,民宿、科技數碼同比增長率則超過500%,美食類筆記發布量則同比增長超過230%。
從成立初始,“種草社區”的標簽一直跟隨小紅書,據數據服務商千瓜數據,小紅書女性用戶占比接近九成,截至2021年8月小紅書月活用戶約1.6億。
又是因為種草筆記,小紅書“濾鏡景點”被熱議,10月12日有博主在微博發言稱,實景現場與小紅書博主分享的圖片落差巨大。10月17日,小紅書方面在官方微信賬號回應,提到部分用戶在分享過程中的確存在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會將“避坑”類筆記通過更好的產品機制充分展示給用戶,為用戶決策而提供更多元的信息。新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小紅書的商業筆記數量漲幅也達到了149%,從1月的1.1萬篇增長到2.8萬篇。
社區平臺中,每個人都是內容生產者、傳播者與消費者。內容的傳遞鏈條和反饋機制為用戶創造著互動的關系鏈條。無論是小紅書、快手、B站,還是大眾點評,甚至估值早已突破千億美元的Instagram,它們依托于人群以及人群生產的內容,形成了其他非內容平臺不可比擬的優勢。
如今的小紅書,內容氣質中依舊有著海淘筆記的影子。
最初,貢獻內容的KOL是一群在海外讀書的中國學生,他們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旅居和游學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順便種草全球好物。“種草”的本質是認知的提升,可以幫助人們拉齊認知和審美的內容是有價值的,不斷增長的用戶數據證明了這一點。
據易觀發布的《中國美食內容消費用戶洞察2021》報告顯示,后疫情時代,用戶更常使用包括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在內的綜合內容平臺消費美食內容,而不再是傳統美食垂直社區。在各平臺中,小紅書成為年輕人使用率最高的美食菜譜內容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小紅書上美食、旅行等中性化內容,及科技數碼、體育賽事等偏男性化內容快速發展,男性用戶快速增長,目前,小紅書男女用戶比例已達3:7。
截至2020年12月,小紅書社區中匯聚了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8萬個品牌。其中,美妝護膚品牌完美日記、自然之名、谷雨、花西子,服飾鞋靴品牌致知、Maia Active、Ubras、Orange desire等越來越多的新國貨品牌經由小紅書“種草”走紅。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許夢旖)、央視新聞、新浪微博、公開信息
本期編輯 劉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