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嵌入櫥柜,邊距留多少才完美?10cm、5cm、2cm,還是其他?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一個對家電、家居行業的極致考驗。卡薩帝的答案是——0閃縫。并且,不以犧牲冰箱散熱和自由開合為代價。
極致的0閃縫足夠驚艷,但這也只是卡薩帝的冰山一角。標準、技術、品類、場景等體系化創新能力,才是這個國際品牌稱雄高端、縱橫全球的實力所在。
跨界創新:一個亟待突破的行業挑戰
近兩年,很多冰箱企業抱怨,產品越來越不好賣。理由很充分:現在家家都有冰箱,2020年城鎮每百戶擁有量高達103.1臺。另外,用戶越來越“挑剔”,不僅對保鮮科技有著苛刻的要求,還希望和家居環境融合在一起。
這意味著,要想做好冰箱,基礎能力和跨界能力一個都不能少。拋開基礎能力不談,單說跨界創新,絕大多數冰箱企業就都難以駕馭。
但,再難也得上。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有個著名的客戶原則:第一條,客戶永遠是對的;第二條,如果客戶錯了,請參照第一條。所以,優秀的企業不會對客戶和市場說“不”。
筆者觀察發現,冰箱和家居環境的融合,關鍵難點在于冰箱和櫥柜很難完美匹配:
第一,由于沒有貫穿家電、家居的行業標準,60cm的標準櫥柜往往裝不下越來越厚的冰箱,凸出來很不美觀。而為了讓嵌入的冰箱變得純平好看,只能把精裝廚房砸掉再按照冰箱尺寸定制櫥柜,既浪費資源,又費時費力;
第二,即便冰箱嵌入了櫥柜,考慮散熱問題,兩側的縫隙往往達到10cm,既不好看又浪費寶貴的空間;不考慮散熱問題,兩側挨得太近,冰箱又會變為燙手的“暖寶寶”,安全隱患大。
所以,跨界創新涉及到行業標準、產品技術、場景聯動等一系列問題。那么,誰能成為真正的“解題者”呢?
“0閃縫”破局:一個難度極高的創新方案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筆者注意到,解題的重擔,落在了國際高端品牌卡薩帝的身上。
日前,卡薩帝發布了全球首個零距離平嵌式冰箱,這款冰箱到底有多“神奇”呢?看一個指標——0閃縫。要實現這個極致的數字,難度極高:
首先,散熱難。傳統冰箱多采用背部和兩側散熱,在櫥柜兩側要預留多達10cm的空間,為此卡薩帝另辟蹊徑,原創出底部散熱科技,讓0閃縫成為可能。
其次,開關門難。0閃縫狀態下,受邊柜影響,冰箱門的自由開合成問題。為此卡薩帝創新出離心變軌鉸鏈,讓冰箱門實現45度-112度懸停,從而不受邊柜限制,自由開關門。
最后,降低冰箱厚度難。傳統冰箱厚度大,很難純平嵌入。針對機身外凸問題,卡薩帝創新超薄發泡層科技,將冰箱厚度降至櫥柜統一標準60cm,讓超薄整機與櫥柜平齊。
在底部散熱、離心變軌鉸鏈、創新發泡科技等原創技術的支持下,零距離平嵌成為現實。從行業10cm邊距,到2017年卡薩帝縮小至2cm,再到如今實現0閃縫,卡薩帝不斷趨近用戶對廚房體驗的極致期待,也讓自己越來越強大。數據顯示,卡薩帝冰箱三年來實現三連漲,2021年整體份額位列高端第一、行業第二。
能力浮現:冰山下隱藏三大“增長密碼”
筆者認為,看得見的0閃縫和高端第一,只是卡薩帝的冰山一角,透過它可以發掘更多看不見的“增長密碼”:
基礎端,夯實科技創新力。從四大原創科技支撐的0閃縫,到保鮮效果是傳統冰箱8倍的MSA控氧保鮮科技,再到讓食材處于低氧輕呼吸環境中的MRA低氧窖藏養鮮科技,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成為卡薩帝持續增長的底層動力。具備這種能力,才能打造別人難以逾越的競爭護城河。
應用端,鍛造品類創新力。如果說科技創新是底層能力,那么品類創新則是需求洞察基礎上的應用能力。意式抽屜式冰箱、自由嵌入式冰箱、原石面板冰箱等新品類相繼問世,就是卡薩帝品類創新能力的真實寫照。具備這種能力,才能規避同質化硬件的紅海競爭,引領開創新的藍海市場。
擴展端,豐富場景創新力。將創新視角從單品升級到整個廚房,打通家電、家居、家裝、物流、服務等產業鏈條,卡薩帝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廚房場景。在這一場景下,冰箱作為核心硬件不僅可以存儲食材,還可以與廚電、酒柜等聯動工作,與食材產地、星級大廚等協同,滿足高端用戶買、吃、存、做的全流程需求。具備這種能力,才能跳脫出單純靠硬件帶動增長的局限,打開物聯網時代場景驅動增長的想象空間。
總之,無論市場浮沉,企業都不要對用戶說“不”。時代浪潮滾滾向前,用科技創新、品類創新、場景創新打造新增長模式,這是卡薩帝成為高端生活方式引領者的動力所在,也應是各企業在新一輪價值競賽中重構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本文為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注明來源釘科技網)
騰訊企鵝號年度科技新媒體
家電紅頂獎評審專家媒體
DoNews2020年度最佳媒體機構獎
天極網2020年最佳全能媒體
中國科技智庫十大優秀科技自媒體
中國科技信息“影響中國科技行業自媒體50人”
2015-2021中國手機與應用創新大賽專家評審媒體
2020年度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年度最佳新媒體獎”
商務合作、投稿郵箱:BD@dingkeji.com。
釘科技
深度解讀TMT
http://www.dingkeji.com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釘科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