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由12種基本粒子構成,疼痛跟傷害原來并非密不可分,在地球上生活了38億年的細菌擁有的“智商”并不低……或許,你認為這些只是跟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十萬個為什么”,而科學家們卻將其歸納到基礎科學研究范疇。
2月26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lián)合主辦的格致論道講壇2022年首場活動將目光鎖定在基礎科學領域,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理等多位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分享各自科研領域中的科研故事與經歷的同時,共同探討基礎科學發(fā)揮的真正作用。
基礎科學問題往往孕育著重大突破
基礎科學,是以自然現(xiàn)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A科學對人類科技發(fā)展意味著什么?科幻小說《三體》有“基礎科學被鎖死后,人類的科技就停滯不前了”的相關描述,可以說是相當?shù)臏蚀_和貼切。
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創(chuàng)新緊密相關,而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突破。
基于基礎科學的重要性,聯(lián)合國將2022年定為“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年”,著重強調了基礎科學對研究、教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作用;2018年,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指出“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
王貽芳表示,面對新時期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需求,2021年中國科學院也制定了“基礎研究十條”,推出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為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根基與源泉。
為了讓更多公眾了解基礎科學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格致論道講壇“基礎科學”系列專場的首場“創(chuàng)新之刃”活動,邀請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們分享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經歷和感悟,意在提升公眾對基礎科學的認識和了解,激發(fā)青少年參與基礎科學研究的興趣。
論壇上,王貽芳分享了我國粒子物理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對未來發(fā)展前景和方向進行了展望;胡理研究員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為觀眾們揭示了疼痛背后不為人熟知的“小秘密”,提出緩解疼痛的方法,介紹疼痛研究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錢韋則帶領觀眾們走入了一個精彩紛呈的微觀世界,了解細菌們如何依靠細胞表面的蛋白質檢測環(huán)境和周邊形勢的變化,并揭曉科學家如何測試細菌的IQ,怎樣推動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帶來了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最新的進展和未來在宇宙探索方面更多的可能性;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結合自己多年的實地調研成果,對高原河流泥沙的時空分布特征、河流輸沙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介紹,揭示了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現(xiàn)狀及背后的原因;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如斌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向觀眾介紹人工引雷背后的故事,生動活潑地闡釋了雷電研究與人類的密切聯(lián)系。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2月25日,國新辦在介紹2021年科技工作總體進展的新聞發(fā)布會上透露,2021年全社會研發(fā)投入約2.7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基礎研究經費比上年增長15.6%,占全社會研發(fā)投入的比重為6.09%。
隨著投入比重的不斷增加,近些年來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不斷增強。但參與論壇的科研工作者認為,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我國基礎學科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缺乏,基礎科學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頂尖人才和團隊匱乏,評價激勵制度亟待完善,全社會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環(huán)境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
王貽芳表示,基礎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也是人類“知其所以然”的基礎,我國科技的歷史有兩千多年,已經擁有了很多的知識,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我們并沒有將科學知識體系抽象到一定的科學高度,只有找到其普遍規(guī)律,才能找到更廣泛的應用。
“基礎科學其實也是所有應用的基礎,如果不能掌握,或許一些前沿應用方面我們能在一段時間內處于領先位置,但長遠來看并不具備可持續(xù)性。”王貽芳強調,社會創(chuàng)新能力強弱跟基礎科學的投入成正比,如果基礎科學的投入長期不足,科學成果和人才培養(yǎng)肯定也會不足,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足。
當然,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和產出極其不均衡,并不是投入得多就能見到成果,往往是投入巨大卻泛不起一片水花。
錢韋表示,基礎科學研究一部分是源自科學家的興趣和愛好,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重大應用和需求為導向,這兩方面推動著人類的基礎科學研究向前發(fā)展。但不論是源自好奇心還是應用需求,基礎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因素還在于人,這些科研成果一定都是人做出來的,都是在實驗室做出來的。“對于基礎科學研究的資源、資金的投入和關懷、關愛,一定要到基層、到科學家、到實驗室。當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自身還要耐得住寂寞,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通過‘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方式誕生”。(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