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26日消息,據科技日報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西非海岸海平面下1公里處,發現了一個8.5公里寬的隕石坑,并將其命名為“納迪爾”。
研究團隊估計,該隕石坑撞擊地球的時間與被認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奇克蘇盧布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相同。
研究人員近日在《科學進展》雜志上表示,如果這一時間點得到證實,意味著殺死恐龍的“兇手”或非一顆而是兩顆小行星。地球上已發現了近200個隕石坑,其中絕大多數在陸地上。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身處海底的隕石坑會逐漸被沉積物掩埋,因此納迪爾隕石坑的發現極具科學價值。
目前有關恐龍絕滅原因的假說很多,其中小行星撞擊說最為流行。
科學家推測,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小行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噴發。
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使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遮蔽了陽光,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全球的生態系統。
作為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動物類群,恐龍首先受到了環境改變的沖擊,多樣性開始衰退?;鹕絿姲l出來的懸浮粒子使得全球氣候逐漸冷卻、干旱,小行星撞擊事件則最終導致依賴光合作用的食物鏈崩潰,使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遭遇滅頂之災。
關鍵詞: 恐龍滅絕新發現導致其滅絕的小行星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