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7月1日文章,原題:年輕人削減開支,但削減的內容并非總是如你所期 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壓力讓我們收緊了支出。過去1年,我自己動手染頭發,開始跑步以節省交通費用;搬到一個新城市后,臥室里的一半家具是從路邊撿來的。有些東西我們可以精打細算,但有些東西可能會被歸類為“可自由支配”的支出,不愿意削減。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上月的報告中指出了消費者支出的趨勢。其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消費者和租房者,尤其是年輕人,感受到的生活成本上漲的痛苦最大。隨著澳洲央行上調利率,在截至2023年2月的1年里,新租戶支付的實際租金增長了14%以上。澳大利亞統計局指出,對于收入最低的10%群體來說,房租上漲對他們可用于其他方面支出收入減少的影響,要大于收入較高的群體。
我的第一筆開支削減包括取消流媒體服務,減少使用餐飲外賣服務,以及在鍛煉受傷時放棄理療。然而,我拒絕削減體育方面的開支。這或許說明了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報告指出的另一個趨勢:“可自由支配”支出激增,尤其是旅游支出(增長39%),娛樂支出(增長10.8%)也榮登榜單。雖然所有那些運動可能不是必要的,但它們幫助我在一個新城市建立聯系。我可以通過在家做飯來減少食物上的花費,但花時間和別人在一起來加強職業和個人關系是很重要的。雖然放棄旅行不會讓我痛不欲生,但它可以教會年輕人很多東西,開闊我們的思想。
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我沒有足夠的儲蓄來增加我的支出,跑贏通脹。因此,為了給我的“可自由支配”活動提供資金,我削減了一些人認為是必需品的開支。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在第二季度消費者信心調查中發現,近半年輕人為省錢而少吃飯,其他做法包括減少咖啡和外賣等。并不是每個人都足夠幸運,在支付了基本必需品之后還能有余錢,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醫療等領域削減開支。然而,不愿減少旅行和娛樂開支的理由,可能不僅僅是年輕人在經濟承壓時期減壓的一種嘗試,其中一些東西也為那些在世界上找到自己位置的人提供了重要幫助。(作者米莉·穆羅伊,王逸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