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中,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以及數字金融的話題成為了熱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
近些年來,社會對于金融的需求發生很大改變。企業希望更有效率的審批和放貸流程,居民希望更加便捷的生活與服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客戶對于業務線上化辦理的需求增長迅速。過去,我們金融服務里面包含了公共繳費、現金業務等等,但隨著線上金融的發展,一些常規業務的辦理通過移動端就可以網上辦理,老百姓(603883)不再需要到線下網點,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升金融服務需求者的辦事效率和體驗感,同時也能減輕金融機構線下服務壓力,簡化服務流程。所以傳統金融機構提升數字化水平,提高用戶的便利化,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
金融行業借力數字技術推進行業轉型正在經歷階段性變革。數字金融發展的初始階段,我們強調提高網點自助化服務水平,也就是無人銀行,如今我們更加強調24×7的全天候在線金融服務,通過在線化和嵌入式,將金融作為一種功能嵌入到場景當中,來滿足用戶需求。當前我國數字金融正從傳統網點向智能化網點轉型,金融業務也從傳統線下網點為核心轉向嵌入式、場景式、在線化的數字金融科技為核心。通過金融創新,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流量入口結合,通過嵌入式的方式拓寬了營銷渠道,也開拓了供應鏈金融、ABS債發行等金融創新性產品服務實體經濟。未來,數字金融將會進一步助力金融行業從營銷渠道、產品供給、服務模式等方面發力,更好地擔負起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作用。
數字金融的發展是以線上化為起點,以智能化為方式,以數字化為目標,最終實現發展動力和發展模式轉型的過程。筆者認為,傳統數字金融的發展要經歷一個用戶、業務、產品的線上化過程,之后通過數字技術推動線上化向智能化的轉型,即開始是數字化轉型驅動,之后是數據驅動,數字金融的發展模式將發生根本的改變。在前期,銀行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用戶、業務、產品的數字化,其中重要的改變就是線下向線上的遷移;之后,銀行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數據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利用數據賦能銀行發展,真正進入數字經濟的發展路徑,達到客戶、數據、產品與服務質量相互促進的良性反饋式經營模式。從當前來看,我國數字金融發展處在中期階段,即已經借助金融科技與智能化平臺完成了大量基本業務的線上辦理,在客戶信息搜集、處理和分析方面正在逐步發力,未來的難點在如何運用好數據賦能。
與此同時,在推進數字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金融行業還存在一些挑戰。首先,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往往存在路徑依賴,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是行業內部為應對市場需求變革所作出的科學應變之舉,但目前有的機構內部對于金融行業的變革認識不深,主動變革的積極性不足;其次,數字金融以數字科技為依托,需要既懂技術又懂金融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指導機構轉型。傳統金融機構經營者即使有應變意識,但大多數還并不十分了解數字金融,對網點智慧化和嵌入式、場景式的金融模式認知上存在差異;最后,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在技術人才上儲備不足,需要依托外部企業來補足技術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行業需要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變革之迫切,也急需培養起機構內金融人才的技術意識與科技常識。此外,也可以依托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流量渠道,依賴第三方金融科技企業的加持,以外力促進內部轉型。
同時,應該注意到,數字金融發展本身也面臨著監管問題,金融行業的風險大多產生于金融創新與金融規則的非同步性。為防范可能存在的創新風險,相關部門應提早關注金融創新和金融規則法規同步情況。對于金融創新,如何趨利避害,讓數字金融帶來的創新能夠長期延續,需要在規則上跟進監管,出臺系統的制度,明確主管部門責任,同時也要軟硬適度,發揮政策的包容性。科技是金融創新的著力點,也可以成為金融監管的突破口,監管科技需要從事后監管轉向事前和事中。例如,引入金融機構數據異常點檢測,通過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來提前發現風險點,防患于未然。
金融業與每個人、每個市場主體息息相關,以數字科技賦能金融創新,以科技創新助力金融監管,數字金融將在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福祉中發揮無可替代的能力和價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