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但凡是知名的大廠,沒有誰能躲得過裁員的傳聞。無論是媒體的深挖,還是社交平臺上的分享,都讓那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傳言變得越來越具象化。
比如眼下被詬病最多的,無疑是那份被美化為“畢業須知”的裁員通知,字里行間的恭喜畢業讓那些被迫離職的心里多少有點五味雜陳。連同網絡上瘋傳的成箱堆放的廢舊工牌,和成排擺放的回收顯示器,渲染出了大廠的潮落和裁員的無奈。
但拋開情感因素,理性來說,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之下,人來人往其實無可厚非。互聯網經濟狂奔二十年,遠的暫且不論,只說近年來的補貼出行、外賣配送、社區團購,任何一樁拿出來都稱得上是大筆燒錢跑馬圈地的典型代表。
可企業發展也有周期。用戶增長見頂,跑馬圈地不靈,再加上疫情反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以及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因素的影響,起碼在這一個周期里,互聯網的行業紅利期差不多到頭了。
而企業要發展,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砍掉虧損的業務,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化調整不只是看破不說破的暗號,也是企業正常、健康發展的內在邏輯。
畢竟在另一面,企業的業務板塊也有相應的調整,不少大廠的核心業務仍在健康發展,或者發展重點出現變更與調整,而這些改變的基礎,甚至是增員。立足于整體,簡單地理解為大廠出現裁員潮,似乎過于片面。
至于輿論上的討論,人們并非不能接受裁員的事實,畢竟企業不是鐵飯碗,人們不能接受的,無非是那些暴力的、毫無理由的或者暗箱操作、規則不明的裁員,以及那些遮遮掩掩將裁員美化為畢業的自我感動。
裁員這件事,本質上沒那么難。企業與雇員之間,還連著一份勞動合同。在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之內,在法律要求的框架之中,在社會責任的承擔之下,一切按照合約標準,照章辦事。
企業該補償補償,業務該調整調整,在履行合同約定的基礎上,尋找一個公司發展和個人發展之間的平衡點,本可以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說到底,裁員不是不可,只是解聘原因做到合理、合情、合法,N、N+1乃至2N等標準的經濟補償爽快到位,大廠調整方向重新出發,員工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雙方體面“分手”,有何不可?
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足見企業的“人品”。而企業要想長足發展,就少不了“人品”的護航,換句話說,人人都好,口碑就好,企業才能更好。
北京商報評論員 楊月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