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2014年首次被提及是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兼顧發展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環境,打造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型平臺。5年間中國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一般的出現,不過就在7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名單,要集中淘汰和整改419個特色小鎮,這又是為什么呢?
據了解,淘汰整改的小鎮大概有兩類。第一類是名不副實的小鎮,指的是行政建制鎮概念的虛假小鎮,以及缺乏投資主體、并未動工建設的虛擬小鎮。第二類是發展質量不高的小鎮。
|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城鄉融合發展處處長 劉春雨:還有一些小鎮對特色產業的論證不到位,產業特色不鮮明,也沒有主導領軍企業,產業的規模小、鏈條短、技術弱,沒有形成集聚效應,這些小鎮就是淘汰整改的對象。
|
在陜西禮泉,2016年5月1日,當地的官廳民俗村隆重開業,然而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官廳村部分店鋪卻是大門緊閉,十分冷清。同樣在陜西禮泉,還有一個前山村民俗旅游景區武將山,景區已經建成三四年了,但是一直都沒有正式開張營業過,雖然前期已投入巨資建設,還有店鋪出租不收租金這樣的優惠政策,但是依然招不到商家。
陜西省禮泉縣武將山景區投資人 趙某:將近花了八千多萬元,都是自己的錢。
根據記者的調查發現,陜西禮泉2015年建設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特色小鎮袁家村,年游客接待量超過600萬,營業收入超10億。看著袁家村生意火爆,當地不少村子都開始爭相模仿,僅僅在禮泉縣就有4個民俗文化村。而據不完全統計,陜西省模仿袁家村的民俗村就有60家,但是再沒能復制出一個像袁家村這樣生意紅火的民俗村。
|
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旅游局局長 陳浩:同質化比較嚴重,也沒有歷史文化底蘊支撐,更沒有產業的支撐,盲目的打造人為的景觀。
目前,中國共保留了996個省級創建的特色小鎮,淘汰整改419個特色小鎮,不過同時也設立了動態調整機制,一年內經整改且發展效果良好的小鎮可重回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