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人民郵電出版社和《科普創作評論》編輯部承辦的“讓科技有溫度讓科普有深度”主題沙龍近日在北京舉行。劉嘉麒院士等近20位專家學者、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和科學傳播工作者出席了沙龍,就前沿科技“科普化”的必要性,方法路徑、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
普及科學精神應受到重視
剛剛帶領團隊做完關于科普現狀的調研報告的劉嘉麒院士認為,科學要追求真理,科普應該在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方面予以關注。他特別提到目前受到關注的“碳達峰、碳中和”,迫切需要專家學者從概念、理論方面進行解讀。他還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動態解讀,以及科學態度等角度提出“批判科普”,希望在科普領域有不同的聲音,科學有“辯論”才能更好地傳播。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學咖啡館”的創始人邱成利從自己的工作實踐出發,強調“讓科學技術在社會中流淌”的重要性。他從科學展覽、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等實踐方面闡述了將高科技內容融入社會活動的重要性,他認為,“網上見的未必真實”,線下面對面的科普活動仍然重要。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朱宏偉結合自己在石墨烯領域從科研到科普的經歷,強調科普要言之有物,要有思辨有爭議,要用生動的故事講述復雜的科學。
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
人民郵電出版社原總編輯、著名科普作家陳芳烈最近出版了自己的科學文化隨筆《翰墨鴻影》,他以自己30年的科普實踐分享了科技向科普轉化的方法和路徑,如“蹭熱點”“先讓自己變得可愛起來”“處處為大眾著想”,與其他文藝形式結合,“化沉重為輕松”,等等。陳芳烈說,實踐證明,要使科學有溫度、科普有深度,需要借助文學藝術手段,使科學不再枯燥。文學藝術是傳播科學技術的翅膀,是激發誘導人們去關注、理解科學的推手。
“《算學啟蒙》一書是元代數學家朱世杰的數學著作,傳到日本后對日本的和算產生了重要影響。”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馮立昇教授說,他參與主編的《中國三十大發明》曾經獲得“中國好書”以及“文津圖書獎”等諸多榮譽,他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了科研和科普之間的結合和轉化,并從人類學中精英群體的知識普及和大眾化普及兩個方面,進一步說明了科普的重要性。
共同推動前沿科技“科普化”
在中國科學院從事基因組研究的徐磊老師分享了自己從事科普工作的三個階段——從想做到要做、再到思考應該如何做,這體現了很多科研人員開始做科普的心路歷程。他認為,科普工作要從被動講科普到主動走出去,未來的科普專家應該是具有背景知識、表達能力和演講能力的學科交叉人才。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科普創作評論》編輯部主任張志敏則從研究視角出發,呼吁應該鼓勵更多的科研人員來做科普。
人民郵電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總經理王威以今年獲得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的“科技改變中國”叢書的出版歷程為例,分享了近幾年團隊策劃和出版前沿科普圖書的體會與思考,他呼吁“要推動科普創作與出版向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前行”。
人民郵電出版社總編輯張立科出席了沙龍并致辭,他希望與科學界、科普界共同致力“深科普”創作與出版。
前沿科技是高新科技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科技領域,是國家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前沿科技的科普轉化對推進國家科技的發展和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高科技的科普化,任重而道遠,并且一直在路上。(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