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為了推高明星流量,可以單張專輯買500張;為了維護明星形象,可以互撕謾罵、拉踩引戰。更有甚者借貸追星、惡意造謠、人身攻擊等行為不勝枚舉。發展至今,“飯圈”文化儼然成為混亂無序、極端非理性的代名詞,藝術也不再靠質量過硬的作品說話,而是“唯流量是從”。“飯圈”文化問題多多,真可謂“圈里人”玩得熱火朝天、如癡如醉,“圈外人”則是目瞪口呆、不知所云。
重拳整治“飯圈”亂象
面對日益嚴峻的“飯圈”亂象,政府部門重拳出擊,加大治理力度。日前,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優化調整排行規則、嚴管明星經紀公司等十項治理措施。這是繼今年6月啟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以來,中央網信辦再次大力推進“飯圈”亂象治理工作。
具體而言,《通知》要求取消所有涉明星藝人個人或組合的排行榜單,嚴禁新增或變相上線個人榜單及相關產品或功能,僅可保留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排行,但不得出現明星藝人姓名等個人標識。
“飯圈”與各路資本共同催生了五花八門的排行榜單。在其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觀看量、閱讀量的數據繁榮背后,實則是各大互聯網平臺公信力一次又一次的缺失。在普通平臺用戶看來,所謂排行逐漸演變成“圈內人”的自娛自樂,毫無權威性可言。
此外,在流量明星團隊的造勢以及“粉頭”們的宣傳攻勢下,“飯圈”也出現諸如集資應援、沖量打榜、競拍購票等非理性追星行為,驅使粉絲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秩序。
特別是近年來粉絲群體中未成年人的比例快速增長。未成年人的心智尚處于發育階段,往往較易被煽動情緒,“飯圈”呈現出低齡化、社群化、極端化的發展特點。而“網紅造星”“一夜成名”等消極思想會阻礙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此外,不合理的“飯圈”文化除了會誘導未成年群體非理性消費,更容易讓他們身陷網絡暴力,甚至是青少年犯罪。
在整治“飯圈”文化亂象過程中,互聯網平臺具有不可推卸的主體責任,平臺對粉絲群體理性追星的方向引導必須明確,特別是不能為了商業利益而鼓動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平臺應主動抵制“唯流量論”的不良風氣,傳播優秀作品,彰顯自身的社會責任與擔當。8月27日,新浪微博發布關于治理“飯圈”的最新公告,將全面下線超話模塊中明星、CP、音樂分類超話排行。微博稱,未來將建立健全“飯圈”亂象長效治理機制。此外,騰訊、網易云音樂、豆瓣、愛奇藝等平臺也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并公布相關整治舉措。
優質內容才是“王道”
時下,演員和明星藝人已經分化為兩種職業。個人的知名度高不高和是否有優質作品已經沒有必然聯系。“飯圈”的“野蠻生長”帶給整個文化產業以較大沖擊。“唯流量論”讓原創的優質作品得不到機會,電影、電視、音樂等作品的同質化日益嚴重。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編劇工作委員會表示,流量模式的表面繁榮無法掩蓋影視行業內容匱乏、盈利能力下降的實質。
在知名劇評人、“影視獨舌”主編李星文看來,由流量明星藝人帶來的“飯圈”文化近些年對于正常的影視作品生產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對于影視作品如何正常評論的環境已經被破壞,另一方面由粉絲打投形成的虛假流量和熱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影視劇的選角和創作,一些業務能力不好的藝人也能憑借對口型的演戲方式成為主角。”在資本和平臺的加持下,這種由“飯圈”維持的流量明星藝人催生了一批質量低下的“流量劇”,絲毫無益于文化產業的健康成長。
“飯圈”文化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數據可以造假,流量也可以人為刷高。但是,對于部分靠數據、流量“吃飯”的明星藝人而言,這種“不靠演技靠流量”的路子是肯定走不長遠的,只有優質的內容與作品才能深得人心、經久不衰。
長遠來看,重拳整治“飯圈”文化對于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而言勢在必行。有影視劇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粉絲大規模集資打榜較容易出現社群之間的惡性競爭,輕則引來粉絲間的互撕謾罵、拉踩引戰,對網絡環境產生不良影響;重則出現各類造謠誹謗,甚至是有關人員“卷錢跑路”等涉嫌違法的行為。可以說,本次相關部門及時介入“飯圈”文化的治理十分必要。引導粉絲群體理性追星,不僅減輕了明星藝人的身心負擔,而且能夠引導整個市場的目光從流量、數據轉移至明星藝人的電影、電視、音樂等作品上面,促進他們對于本職工作的重視,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內容。日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發出《修身守正立心鑄魂——致廣大文藝工作者倡議書》,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表示,文藝界堅決抵制違法違規、失德失范等不良風氣,大力弘揚新風正氣,加強文藝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設和行業引領。
隨著有關部門對于“飯圈”文化的進一步治理,今后,文化產業風氣將由“唯流量是從”重新回歸“憑作品說話”。質量優異的文化作品會更受大眾青睞,電影、電視、音樂行業的輿論環境將更加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