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在和煦的陽光下,金黃色的花瓣,肆無忌憚地綻放,在碧藍天空的映襯下,如同凡·高畫筆下驚世駭俗的油畫,艷麗多姿,卻又和諧優(yōu)雅。
金黃的頭狀花序、碧綠的莖葉,迎著風,迎著驕陽,一行行、一排排佇立,成為艷麗奪目的風景。
早上或是傍晚,徜徉在向日葵的花海中,會不時聽到年輕的爸爸媽媽給孩子講向日葵名字的來由:因為向日葵的花盤始終追隨太陽,所以取名。然而,這個人云亦云的說法是錯誤的!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關于“向日葵向陽”是科學真理,還是彌天大謊?網(wǎng)上曾出現(xiàn)過一場大辯論。到最后,比較統(tǒng)一的結論是:向日葵只是階段性向陽。
向日葵在開花初期,即它的花蕾剛剛綻開,花粉尚未成熟前,花盤的確是每日里追隨太陽,自東向西;一旦花粉成熟后,向日葵就不再追隨太陽了,而是花盤始終面向東偏南方向。
難以置信嗎?去年,在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就已經(jīng)驗證了這種說法:葵花花蕾越小,向日性越明顯;一旦長大了、成熟了,便執(zhí)著地凝望東南方。
在我眼里,向日葵既是高深的化學家,又是優(yōu)秀的物理學家。它能夠迅速調遣體內的生長素和黃氧化素,輕而易舉地完成“大頭”旋轉這個物理運動——生長素和黃氧化素懼怕陽光,一遇光線照射,就會慢慢轉移到背光的一側,同時刺激背光面的細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得快——向日葵利用復雜的化學“信差”的差異生長,帶動了向日葵花盤的轉動。
葵花似乎明白,一直面向太陽,花朵就會像孵卵器那樣,聚集陽光的熱量,促進葵花籽更好、更快地孕育。葵花也很聰明,追逐陽光這種事情,只能是自己“青春期”的行為,“追日”的狂熱,必須在自己進入中年后戛然而止。
向日葵的花粉畏懼高溫,氣溫超過30攝氏度,就超出了花粉的理解力,很容易被灼傷。加上這個時候,生長素分泌量減少,且木栓層形成。因此,到這個時期,向日葵方陣會收起自己對太陽的狂熱,齊刷刷地面朝東南方向,變得穩(wěn)重持重,不再是狂熱的“追日”一族。
因為進入“中年”后,花盤太重了。隨著向日葵花盤的增大,向日葵早晨向東彎曲、中午直立、下午向西彎曲、夜間直立,這種周而復始的轉向會逐漸停止。花盤除表現(xiàn)為越來越明顯的垂頭外,朝向幾乎不再改變。在轉向受抑制之初,當夜間莖頂直立后,最先接受早晨來自東方陽光的照射,為此,絕大部分花盤面朝東方,但受抑制也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所以花盤還能夠稍稍向南偏轉一個約30度左右的角度。久而久之,便以花盤朝東南方向固定下來。
花盤頷首向東,可以避開正午陽光的直射;而花盤一大早親吻陽光,有助于烘干夜晚聚集的露水,減少霉菌的侵襲;在相對涼爽的早晨,東升的旭日,讓向日葵的花盤,變成了溫暖的花床,昆蟲們更愿意停下來,幫助傳粉。
與人的粗心觀察不同,向日葵是不會和自己討論“向陽,還是不向陽?”的問題,更不去理會人類對自己的誤解,它們很清楚自己什么時候該怎么做。
能夠在狂熱和冷靜間理智抉擇的向日葵,是值得人們學習的。(祁云枝)